본문 바로가기 주메뉴 바로가기 하위메뉴 바로가기


各时期遗迹

百济是韩国古代王国之一,公元前18年创建公元660年灭亡,存续700余年。百济初期只是位于汉江中下游的小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综合韩半岛西南部地区的中央集权古代国家。百济因国内外的原因曾两次迁都,依照其所在地分为汉城时期、熊津时期与泗沘时期。汉城时期始于百济前期,熊津、泗沘时期则属于百济后期。汉城是现在的首尔,熊津是忠清南道公州,泗沘是忠清南道扶余。

百济世界文化遗产是百济后期首都相关遗迹,即熊津、泗沘时期的遗迹,时期上是指自475年至660年(5-7世纪)的约两百年。包括百济在内的东亚的首都是在统治、管理的目的之下诞生的。东亚首都可谓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也是一国文化水平的精髓。​
古代东亚首都设施当中最为重要的是王城、寺庙与陵墓。王城分为国王的执政空间、生活空间,有时考虑到执政的便利还设置复都。寺庙设于首都内外,利用宗教巩固政权,并形成文化共识。陵墓位于首都外部靠近首都的地方,连结前一代最高领导先王与现任最高领导国王,保证王室的正统性与神圣性。​
百济世界文化遗产是首都相关遗迹公州熊津城遗迹——公山城、宋山里古坟群;泗沘时期首都相关遗迹——扶余地区的扶苏山城、官北里遗迹、罗城与定林寺遗址、陵山里古坟群;为支持泗沘时期后期首都功能建造的首都相关遗迹益山王宫里遗迹与弥勒寺遗址。根据遗产性质整理如下表。​

各时期遗迹​
  王宫 寺庙遗址 王陵 城市防御城​
熊津时期​
(公州)
公山城   宋山里古坟群  
泗沘时期​
(扶余)
官北里遗迹与扶苏山城​ 定林寺遗址 陵山里古坟群​ 扶余罗城​
泗沘时期后期​
(益山)
王宫里遗迹 弥勒寺遗址    

熊津时期(公州)首都相关遗迹​

475年首都汉城被高句丽攻陷以后,百济抛弃被战争摧残成一片废墟的汉城迁都熊津,熊津是现在的公州,在汉城南方130公里的地方。起初迁都公州的时候看重的是公州的防御能力,迁都的主要原因是首都汉城被高句丽攻陷,因此考虑到高句丽再次攻击,防范于未然是其首要任务。​
公州位于锦江中游,其地形呈菱形盆地。东部有鸡龙山,山地南北广泛分布,且南侧与西侧也被山地环绕,不经过山区难以进入公州。即,公州东、南、西侧有山地,东侧有公州维护。这一防卫性地形就是当时忧虑高句丽未来攻击的百济人选择公州地区的原因。考虑到防卫能力的话,公州具备首都的最佳条件。可是支持首都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开放性相对有限,这也成为百济后来迁都扶余的原因。​
熊津地区被济民川分为东西两侧,济民川如今还流淌着公州市中心,济民川与锦江的合流地点是湿洼地,发生洪灾的时候有浸水的危险,因此公州市中心地区较为狭窄。因此,谈及熊津时期首都范围时,一直有设有外郭城的说法。但经过长期的考古调查确认,熊津时期没有外郭城。为推测首都范围,可参考陵墓的分布范围。泗沘时期的首都城市布局中确认将陵墓设置在首都外部的倾向,可是熊津时期也有这一认识。因此公州市中心周围的陵墓群有东侧的金鹤洞古坟群、西侧的宋山里古坟群等。因此可推测这些古坟群内侧为当时首都的范围。

泗沘时期(扶余)首都相关遗迹​

538年百济决定第二次迁都,即位于离公州向西南侧35公里地点的泗沘(现扶余)。随后截至被罗唐联军灭亡的660年,开启了123年的泗沘时期。由于百济6世纪初与高句丽的战斗中连续获得胜利,因此迁都公州的时候重视的防御能力的紧迫感已经相对淡化了。圣王(523-554年在位)决定迁都扶余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先王武宁王(501-523年在位)成功执政的业绩、牵制具有既得利益的贵族加强王权。公州盆地面积仅为10公里,作为首都其发展有不少局限性。相比之下,扶余是一个开阔地,泗沘时期其面积达到20公里以上,有利于更多人口,这也是百济王朝决定迁都的主要原因。且扶余地区涨潮的时候有海水流入,大型船舶只需靠潮水力量就能运行,这在商品流通、文化交流方面,成为扶余独具的优势。​
此外,扶余还具备有利于防御的自然环境,扶余北侧、西侧、南侧临江,锦江可谓是扶余的自然防御设施。如果扶余东侧设置辅助性防御设施,将连结形成海拔200以内的山地,最大限度地确保首都防卫能力。为此,百济为增强扶余东侧防卫力量,建造外郭城——扶余罗城使其包围首都外围。​
百济为克服首都公州的局限性,于538年决定迁都扶余。在首都扶余的布局方面,由王宫、后园兼避难城的山城组成王城,王城坐落于临近锦江的北侧中央,扶余罗城包围包括王城在内的整个城市。​
在扶余首都位置与配置方面,进行了30多年的长期考古调查。结果发现被视为王宫的大型建筑遗址、首都内的寺庙遗址、罗城、陵墓等,1500年千百济首都的原貌逐渐揭晓。​

泗沘时期(益山)首都相关遗迹​

据说,第30代武王(600-641年在位)生于扶余向南50公里的益山,在其执政期间创建弥勒寺等,以益山为中心积极执政。以益山为中心执政,主要是为了牵制扶余贵族势力加强王权;重视与新罗战争时战略据点益山,彻底掌握百济南部地区。益山既有锦江、万頃江等的水运;离海近距离发展海上交通的优势;南侧又有全州、任实、南原等城市,也是陆上交通的枢纽,这些地理环境充分说明益山的战略重要性。包括益山在内的周边论山、完州、金堤坐落于韩国最大的平野地区。考虑到如今其卓越的农业生产力,当时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优于其他地区,这也是当时重视益山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宫里遗迹与弥勒寺遗址等是武王时期重视益山的有力物质证据,百济后期的主要遗迹分布在弥勒山(海拔430米)、龙华山(海拔340米)山脚南侧冲积扇及平底的丘陵等。这些地理、历史环境说明了当时在益山设置复都支持首都泗沘的可能性。